中国造船业净利不足3%?又一核心零件受制日韩国产替代不被认可

  早在2014年,韩国产业研究院曾经给出了一个《中国造船业的快速发展与启示》报告,有鉴于中国在2012年超越韩国,成为全世界船舶订单量排名第一的国家,该报告说明若中国能完成造船业的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品质,必将对具备价格上的优势的韩国造船业构成威胁。

  自从2013年开始,全球油价下跌,全球海工装备和新船订单量不断减少,中国和韩国造船业相互低价竞争,韩国成了低价接单者最大受害者。2016年韩国造船业遭受重挫,韩国三大造船企营业亏损总计高达8.5万亿韩元(约合72.8亿美元),三大船企首次同时报出全年亏损。

  然而,4年过去了,2020年全球船舶制造业的收官成绩却显示:中国占全球造船订单的48.8%,韩国占42%,如果加上2019年底现代重工和三星重工承接的17艏LNG船订单在内,韩国2020年实际的接单量是819万CGT,高于中国的793万。

  而且,作为2亿美元左右一艘,高价格、高的附加价值和高利润的船舶类型,近两年来,韩国几乎包揽了全球所有的LNG船订单。

  韩国造船业完成了一次漂亮的“V”型反转,打了一个翻身仗。并且根据预测,到2025年,全球新造船市场的60%以上将订造LNG动力船,韩国造船业可谓是抢到了先机。

  因为韩国在造船业的整个产业链方面配套非常齐全,而且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成熟,就拿船舶发动机来说,韩国的船舶发动机绝大多数都是大中型船舶的性价比较高的配置。

  以韩国著名的机械公司韩国斗山集团为例。说起斗山集团,可能建筑业的朋友很熟悉,因为斗山装载机、斗山挖掘机、斗山起重机都是全球知名品牌的建筑机械。

  实际上,斗山集团旗下的斗山发动机公司,是世界上的排名第二的大型船用发动机公司。

  斗山发动机公司从1958年就跟澳大利亚合作制造船舶发动机,如今在船舶发动机方面已有超过60年的经验。船舶用大型柴油发动机与在柴油发电设备领域,斗山发动机在全球也是举足轻重。

  2018年,大宇造船就交付了全球首艘采用甲烷制冷系统-完全再液化(MRS-F)技术发动机的LNG船。

  我们知道运输液化石油气的LNG船,在运输的过程中,LNG会产生蒸发,可能会蒸发掉5%,应用的MRS-F技术的低压发动机的LNG船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蒸发气体的再液化效果。

  根据大宇造船给出的测算,每条(MRS-F)技术的LNG船每年能节约约100亿韩元(约合6300万元)的LNG蒸发损失。

  MRS-F技术的低压发动机就是HSD(斗山)发动机公司制造。斗山发动机的销售额,三星和大宇订单总计占比在45%左右,而中国船厂订单占比超过50%。

  那么谁是全球第一的大型船用发动机公司呢?答案还是韩国的,是韩国的现代重工,此公司的HiMSEN系列船舶发动机知名度也是极高,占据全球中速船舶发动机近30%的市场份额。

  2019年10月,现代重工更是开发出了更加强悍的船用发动机新机型,其上限功率达到了3.6万马力,是现有船用发动机的3倍左右。

  这也正是近年来韩国造船业在制造LNG船、大型集装箱船等高端船舶异军突起的原因。

  相对来说我国的船舶发动机产业发展较晚,2007年我国船舶重工集团旗下大连船用柴油机公司生产的超重型柴油机,第一次装配了国内的大型油轮,才算是正式结束了我国大型船舶柴油机依赖进口的历史。

  而在全球低速柴油机和中速柴油机市场,虽然我国相关船舶发动机公司同韩国的现代重工和斗山重工一样,也是引进来瓦锡兰(DMD-WARTSILA)系列和曼恩·B&W系列(DMD-MAN)系列柴油机许可协议。

  但是韩国在发动机技术上有了更多的研发和积累,因此韩国发动机公司制造的船舶发动机,抗风浪、燃油经济性和稳定能力方面表现较为出色。

  我国造船业素有“南北船”之分,北船是指中船重工(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南船”之称的是中船工业集团,过去这两大南北集团分庭抗礼,旗下的发动机业务分散而弱小,而且同质化竞争严重。

  而近年来,中国船舶发动机最大的集团公司中国动力净利率只有5%左右,制造船舶的中国船舶和中国重工的净利率3%左右,甚至还一度为负数。

  在低速柴油机市场,全球已是红海市场,基本上没什么利润可言,而中高速发动机市场,中国造船业拿下的民船订单,90%以上提供的是日韩制造的发动机,国产重型中高速发动机多装配于政务市场和军用市场。

  直到2019年,我国开始对南北船进行了资产整合,尤其是加速了对中高速柴油机的整合,将南北船的重型柴油机整合进入了中国动力。

  其中,河南柴油机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和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是我国技术水平最高的重型柴油机发动机公司。

  并且,中国动力从单一的化学动力转变为涵盖燃气动力、蒸汽动力、化学动力、全电动力、海洋核动力、柴油机动力、热气动力等七大动力的综合性动力业务上市公司。

  换句话来说,就是把中国的船舶发动机业务单独独立,全面整合进入一家集团公司,进行资源和人才优化和整合。

  中国的船舶发动机亟待创新和升级,追赶与韩国的竞争,从目前的趋势看,LNG船等环保船舶的订单正在逐年增多,而柴油机的散货船的市场之间的竞争已确定进入了红海。

  目前来说韩国造船企业和材料生产企业在发动机和燃料箱等LNG动力相关技术方面已拥有非常大的优势,中国不能在5年内追赶上,中国的造船业将会迎来巨大的冲击。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